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走进陈仓 >> 历史文化 >> 正文
详细内容页

丧葬

发布时间:2018-04-13 来源: 档案局  点击:[ ]

过去,除国家干部职工、城镇居民外,农村均以土葬为主。此后,随着殡葬改革的顺利实施,开始在川原地区的农村推行火葬,并相继建成了殡仪馆、蟠龙陵园、莲花台陵园、玄武山陵园。1998年6月30日,陈仓区将虢镇、阳平镇、杨家沟乡、千河镇、周原镇、慕仪镇重新列为火化区,凡城里去世的人一般安放在了陵园,农村去世的人都安埋在了村民小组划定的公坟内。

一般在老人建在时,儿女们就要操心为老人做好棺木。棺木做好后,亲友还要来祝贺,女婿要给棺材搭红放炮,祝老人健康长寿,名曰“贺寿木”。但普通人家多是临时赶做。死者的棺材,要选质地细腻又耐腐蚀的木材制作,民间以柏木、红松、桐木等为上品,榆木、杨木、柳木次之,杂木则更次之。棺材很讲究,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,棺材周围要请画匠画上古时二十四孝或花草,棺头雕上“寿”字,棺的顶部男画龙、女画凤图案。里层用布和胶裱糊,再涂一层生漆,使其严密,滴水不漏,称“布裹漆”,外部用土漆连续油漆多遍,使其乌黑铮亮,现代多用化工涂料油漆。

当老人病危时,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,女请娘家探视。老人弥留之际,与儿女见面作最后决别,吩咐后事,如事业的继承、财产的处理、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。子女日夜侍候在侧,直至老人死去,俗称“孝子送终”。老人临终前,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,男者要剃头,女者要洗梳头发,并修剪脚、手指甲,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。死者为男性,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;死者为女性,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。寿衣穿单不穿双,穿绸不穿缎,穿棉不穿皮毛,忌穿黑色,为图吉利。寿衣数量一般为“五领三腰”。即五件上衣,三条裙裤,也有穿七套、九套的。缎子与“断子”谐音,皮毛则为畜类,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,故忌用。换好寿衣,把老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,头朝里、脚朝外,取意向外走。老人们死后称“走了”、“去世”或称“逝世”。

病人亡后,要给死者脸上盖一张白纸,称为“苫脸纸”;死者胸部放个筛面罗,视为镇物,并严防猫狗接近。还要用布带将死者的遗体捆绑在床上,以防惊尸“发势”。死者手上放根柏树枝,上面穿一块饼子,再以红线系小铜钱一枚,放于死者口内牙齿外,谓之“口含钱”或“压舌钱”。尸体安排停当,孝子就要向亲友报丧,死者是男,首先要给户族及舅家报丧;死者是女,首先要给娘家报丧,接着是给姑家和姨家报丧。报丧时孝子不作揖,以双膝跪地,行叩头礼,并陈述死者的死因、死亡时问及入殓、开吊和出殡日期等。报完丧后,丧主家还要在大门外高悬“望门纸”,称“纸杆”,形如筒状,中空,高丈余,直径二三尺,周围粘上许多长串白纸条,用剪刀剪成连环铜钱状,挂在竿头,栽于门前,并在门外竖“门牌”(即讣闻),用一大张长方形的白纸,写上亡者的姓名、属相、生卒年月日、安葬时间及子孙姓名等,贴在木板上,置于大门外,以示家有重孝。棺材停放在堂屋以门槛为中线的内外各半之处,或直接抬进临时搭好的“灵棚”内,但死者须以布遮面,不能让死者见日光。棺材下面用两条高约二尺的长凳架起,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锯末或草木灰,垫上柏叶,再铺上子女及亲戚给缝的新褥子。死者的子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,瞻仰遗容,死者如果是男,须由户族头人检视衣衾,有些地方是由外甥检视;死者如果是女,衣衾则由娘家人检视,如果对棺木、寿衣不满意,是不能入殓的,检视人提出的意见,当事人必须照办。入殓时由长子捧住死者的头,次子提腰,幼子抬脚,将尸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,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。尸体摆放端正后,给死者面部盖张苫脸纸,袖内放一把纸扇,有些地方还要给死者身上放些“等身钱”(一岁放一张纸钱),棺材内再放些散碎银钱及陈艾,死者尸体周围用灰包填实,直到把尸体固定,在棺内不能移动为止。有的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珠宝或铜钱,古称“含玉”,意在祛除秽气,使尸体历久不腐,此即“含殓”。报丧讣告上写的“亲视含殓”,就是表示对死者已经做到养老送终了。

死者入殓后,子女及近亲、户族中的晚辈,在灵前戴孝守丧,称为“成服”。丧服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、白裤、头戴白孝帽,脚穿白鞋,腰柬麻辫,媳妇和女儿摘掉头上的金银首饰,服白色长衫,头戴白孝巾,脚穿白鞋;死者的长辈不戴孝,妻死,夫不戴孝;夫死,则妻要戴孝,有的地方妻只穿白鞋。其余亲戚只戴孝帽,娘舅家的人,不论比死者低多少辈,都戴最轻的孝巾。孝子有事去他人家时,可在门外说话,不进入大门。

安葬,也称埋人,其俗各有不同。人去世后一般跟七埋,也有全五埋的,西部山区还有第三天安埋之俗。在安葬的先一天哭灵祭奠。千河以西过丧事时,亲友都要送纸货,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和辈分,所送纸货的轻重也不一样。甥、婿晚辈送金花、银花、亭子、纸人、纸马、纸鹤、铭旌、象蜡、纸俑一对(俗称“童男女”)。后又增加了花圈、挽幛、纸糊汽车、彩电、席梦思床、聚宝盆、香花、摇钱树等。样式繁多、不甚枚举。一般亲友只送纸钱、大纸、花圈、挽幛等。亲戚还要蒸“献祭”(即用上等的白面做成的形似大馍的供品)。嫡、近晚辈要送花“献祭”,在大白馍上插上用面做成的各种面花,还有八仙上寿、十二生肖、五子登科等福寿故事,并且染成彩色。吹鼓手先日上午到达主家后,即在大门口奏乐,待亲友来临时,吹奏迎至灵堂前祭奠。下午,又将亲友所送祭品按辈分依次端出大门,吹手跟随伴奏,孝子相随,至设的祭桌前,行祭奠礼后返回,称为“迎祭”。晚上亡人晚辈要依次祭奠,吹鼓手伴奏,主祭者行九叩十八拜礼,还要献乐点三折戏,直闹至天亮,称“烧纸”。安葬之日,虢镇以东(包括周原、慕仪等镇)地区,在天大亮之前就把亡人安埋,千河以西,一般在早饭后7至9点钟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间起柩发丧。之前,先由长媳去坟墓,用衣襟将墓坑内的新土撩回一些,返回路上见人不说话,回家后将土撒于庭院或倒在灶房水瓮下,叫“撩土”,可消除死者带财之虑。

破盆是葬礼中重要一环。一般由长子长孙破盆,有“子破为瓦盆,孙破为银盆,重孙破为金盆”之说,重孙破盆,还必须在孝服上披红戴花,以示隆重。灵柩送向坟茔时,先由孝子挪动,再用木质“八抬”或十六人抬的“龙杠”将棺材抬往坟茔,后多改为拖拉机拉。由乐队护送,男女孝子拉柳棍在灵前灵后护送,吹打哭泣,一路行进。到坟茔后,由阴阳先生用罗盘定好方位下葬,再由孝子檫拭棺材,并把陪葬物放进,遂即掩埋。

葬归,主家摆宴招待亲友,酬谢宾客。葬礼告终,亲友皆归,唯出嫁女儿需待烧完“哭三纸”方才回自家。此后,家人、亲友还要为亡人做“七期”、“百日”以及一年一度的周年活动。三周年这天中午,男女孝子在坟茔祭奠完毕后,除去孝服,从此表示三年之丧完全结束。

 



上一条:非物质文化遗产 -虢镇四月八会
下一条:非物质文化遗产 -陈仓笑谈

关闭

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!